•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打开APP

慎海雄:切实担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2016-05-31 08:33 来源:南方日报 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邃、亲切鲜活,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社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纵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势后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的前提下,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新是关键。“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的“超过”,其实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实践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许多新的课题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解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具备“问题意识”,在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声中锐意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担当起引导我们国家和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先导。

  或许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过于“高冷”,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没有多少关联。实则谬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位伟人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中国大妈”每年上千亿的境外购买力,就令许多西方国家垂涎不已。但是,为什么有些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对我们笑脸相迎甚至不惜卑躬屈膝,一旦涉及意识形态等问题却动辄翻脸不认,故意找茬?这固然有其根深蒂固的偏见成见、对我崛起心态失衡等因素,从深层次看,还是由于我们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造成的。为什么我们有的科研人员甘愿自扫斯文,花钱到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为什么我们在国际上时不时处于有理说不响、有话传不开的舆论尴尬中?原因在于人家已经早早制定了学术评价的标准,人家已经掌控了全球80%以上的新闻信息发布资源和渠道。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人家后面,就永远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德意志民族是值得借鉴的。勤劳、智慧、刚强的德意志,为什么能后来居上,构建起与法兰西平起平坐,乃至世人称羡的文明?德国模式为什么长盛不衰,令全世界竞相学习?许多人只看到德国人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功:在迄今为止的76位德国诺贝尔奖得主中,65人以自然科学和医学成就而获奖,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伦琴、开普勒、普朗克、爱因斯坦……但是,比自然科学更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恰恰是德意志在哲学社科领域创造的灿烂辉煌:且不说曾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贝多芬……如此众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不仅为德国经济腾飞提供了持久的文化支撑,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而悠久的文明、繁荣而厚重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淀,是我们今天接力奋进的力量源泉。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时代之光、铸就世纪辉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就是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就是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就是要在学科体系建设上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

  理论创新是对时代课题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解答,理论创新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社科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哲学社科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切实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取得了一系列新跨越。实践呼唤广东社科界必须立足广东沃土,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广东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和概括,上升为系统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广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建设,加强广东特色学科和优长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逐步形成具有岭南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只要我们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原载《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5月30日第22期

编辑:曾剑峰   责任编辑:admin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