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刊登慎海雄的署名文章《打造“广东出品”电影精品》。全文如下:
打造“广东出品”电影精品
文/慎海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多次谈及电影,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电影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广东来讲,最根本的是要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作品。
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影票仓,广东的电影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全国55条商业院线中,有24条在广东经营,其中每4条城市电影院线,就有3条在去年的票房收入超过20亿元。2015年,广东票房收入62.42亿元,约占全国总票房的1/7,并连续14年位居全国榜首。也就是说,全国每7元钱的票房,就有1元钱是广东作的贡献。
成绩虽然显著,差距也不可小觑。尽管是电影消费大省,但广东还难算得上是创作生产大省,源头还不够活。具体到制作单位,珠影集团虽已逐步走出低谷,但短期内难发挥龙头作用,民营影企也缺乏长远规划。此外,影视人才“北漂”现象严重,使得制作设备、创作资源、文化氛围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失,由此也导致精品不多,粤产影片同样存在院线半日游、一日游的现象。困难与机遇并存的电影生态,为我们攻坚克难、打造文艺精品提供了奋力追赶的目标。
以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梦为创作导向
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梦的导向是创作的前提。这就要求电影创作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跟时代发展,反映好人民心声;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着力于现实主义题材,充分反映在新发展理念下取得的新成就。
在创作的思想内涵上,电影工作者始终应当明确,中国精神是创作的灵魂,爱国主义是电影的主旋律,在充分挖掘红色革命题材作品时,也不应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要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精品。为此,建立良好的电影评价环境,健全电影产品评价体系,引导创作生产,调节市场,就极有必要。
导向是电影发展之魂。广东一方面坚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电影的最高标准,另一方面也加大力度进行相关政策的改革。如在评奖制度上,坚决防止过度娱乐化,避免被资本和市场牵着鼻子走;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上,加大力度,积极提供条件;在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上,加强阵地建设,发挥影评的引领作用,办好影评刊物、栏目、节目;在法制环境上,保护电影知识产权,解决电影发展的制度性困境,用政策为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保驾护航。
此外,政府部门加大了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土地使用等方面对电影繁荣发展有利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推动电影繁荣发展方面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探索创新电影产业发展基金运作模式,联合银行、证券公司成立电影扶持基金,建立履约保证金机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电影产业。目前,珠影集团与越秀金控共同组建的60亿元的电影创作基金已投入运行。同时,通过改进政府采购电影产品和服务办法,我们将营造出更有利于电影发展的优良生态。
以创新作为繁荣发展的核心理念
创新是繁荣发展电影的核心。首先在于电影观念、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我们要求电影工作者把握社会审美变化的新现象,紧跟人们对电影品位、风格欣赏的新要求,拓展想象力,运用新技法,使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新的气象、新的风格。
为增强原创能力,提升价值内涵,剧本创作应当被置于电影生产的首要位置。优秀的剧本应当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整体格局上,要坚持主旋律与商业题材并进,本土题材与重大题材并进,提倡题材样式、创意设计、风格流派充分发展。
其次,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是电影发展的重头戏。电影制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鼓励电影相关企业继续加大对前沿关键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运用能力,推动电影艺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同时,利用数字特效技术提高制作水平,深入实施电影数字化发展规划,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特效生成、立体制作等方面的水平,用现代电影语言打造视听奇观,在发行、放映、储存、监管等环节也大力推广数字技术的应用。
对于时下正热的大数据技术,也要加强研究运用,利用其更好地把握电影创作生产规律,对观众需求作出精细化的预测和分析,推出更多分众化、类型化的优秀影片,满足不同观众群体差异化、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以更宽广的视野打造“广东出品”
发展电影产业,还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拓宽视野,充分发挥广东的独特优势。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郑正秋、蔡楚生、郑君里、陈波儿等一大批广东籍电影艺术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58年成立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是华南地区历史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电影企业,先后创作了《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春雨潇潇》等一批经典影片。
我国加入WTO以后,广东民间资本投入电影的热情高涨,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广东院线制的建立,开辟了电影发行放映的新纪元。近年来,民营影视企业成为广东电影创作生产的主力军,譬如珠影就走出经营低谷,创作生产了《全民目击》等一批优秀作品,“喜羊羊”“熊出没”等系列动漫电影则多次刷新国产动漫电影的票房纪录。
在广东电影的文化底蕴为电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之际,其地缘优势也日渐凸显。由于毗邻港澳,推动粤港电影深度合作,吸收、融化香港乃至世界电影的先进理念、技术,取“他山之石”为我“攻玉”,就成为广东电影发展的重要战略。凭借广东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优势,广东尤其应当放眼全球,吸引国际资金、人力、技术和资源,支持创作一批既具有国际水准,又彰显中国特色、岭南特点的优秀作品。如此,既能推动广东电影走向世界,又能实现叫好又叫座的双丰收。
在以提升电影内容生产能力为核心的同时,创作主体还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以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电影行业与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艺术、设计、版权等其他行业,以及与新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度融合。唯有在电影产业空间的极大拓展中,才能实现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电影全产业链发展
在电影产业链的建设上,广东有自己的优势。2014年年底,广东实现全省县镇多厅数字影院全覆盖,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也拥有一批品牌资源,中下游的优势凸显。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使之更好地向上、下延伸,形成电影全产业链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方面,我们继续支持全省电影院线扩大覆盖区域,加强对电影消费的引导,满足更加细分的观影需求,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县镇数字影院建设,挖掘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的观影潜力。推广层面,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进行电影市场的二次开发,加强优秀影片在移动终端的推广和营销,加大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电影衍生品的研发,推动电影与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作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环节,培育、聚拢电影专业和领军人才不容忽视。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完善培养方式,造就更多编、导、演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作团队,造就更多熟悉市场业务、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海外推广人才。对青年电影人才,要加强培养,提供机会和平台,同时着力引进一批电影制作高端人才,建立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形成高低互补、良性互动、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格局,打通体制内外的隔膜,创新组织形式,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编剧、导演、演员的联系服务和引导管理。
广东作为电影消费大省,拥有雄厚的电影生产和消费资源,能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影产业基地?要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精良制作争夺市场,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就必不可少。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是影视精品的孵化器,是影视创作生产的摇篮。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凡是电影产业发达的地方,都有比较像样成型的影视基地。像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国内如北京的中影影视基地、浙江东阳的影视文化产业园等。广东市场资源丰富,有能力有信心打造南海之畔的“广莱坞”。
向改革创新要生产力是广东电影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将通过市场手段加大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整合力度,统筹规划建设主业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影视文化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准的基地,全面提升电影生产能力和视觉效果,也是广东努力的方向。(作者为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